中共新寧縣委
新寧縣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新寧縣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新發通字〔2011〕11號
各鄉鎮黨委、人民政府,縣直有關單位:
現將《新寧縣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予以印發,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共新寧縣委
新寧縣人民政府
2011年8月23日
新寧縣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
實 施 意 見
為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精神和《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意見》(湘發〔2010〕18號)精神,切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結合我縣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準確把握現階段社會發展特點和規律,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減少不和諧因素,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發展的突出問題為突破口,全面提升社會管理服務水平,為推進新寧社會經濟和諧發展凝聚強大力量。
二、總體目標
以建設“和諧穩定新寧”和“人民滿意新寧”為總目標,以“五城同創”、創建“平安縣”等活動為載體,以加強群眾工作為抓手,以夯實基層基礎為重點,從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出發,從社會經濟發展最突出的問題著手,從社會管理最薄弱的環節著力,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更新管理理念、改革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管理方法和手段,力爭用三到五年時間,探索出具有時代特征和新寧特色的新型、高效、科學的社會管理模式,實現新寧科學發展、富民強縣的戰略目標。
三、工作重點
(一)更新社會管理理念
1.樹立“以人為本服務優先”理念。以為民利民惠民為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做好群眾工作為核心內容,以為人民服好務為核心價值取向,將服務體現在管理之中,寓管理于服務之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率。
2.樹立“社會管理全社會管”理念。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群眾團體、廣大人民群眾等在社會管理中的協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形成多層次、多主體、全覆蓋的社會管理和服務網絡。
3.強化“統籌兼顧、系統管理”理念。社會管理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運用系統工程科學理論,最大限度地兼顧各個層面、各個方面、各個階段的利益,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協調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方面,最大限度發揮積極作用,消除消極不利因素,實現管理系統綜合效率最大值。強化依法管理綜合施策,實行科學、民主決策,堅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管理。在思維方式上,必須堅持聯系的、發展的觀點,全面分析影響社會管理效益、效率的問題和制約社會和諧穩定的各種因素;在方法上,必須堅持源頭治理和事后處置并重、服務和管理并重、更加注重源頭治理和服務的原則;在手段上,必須堅持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文化、道德、法律、行政、教育等多種手段。
(二)完善社會管理格局
社會管理總體格局是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在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同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的同時,要注重發揮各類社會組織、經濟主體的協同作用,注重組織動員群眾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主體作用,注重發揮村、社區基礎平臺作用,形成“大服務、大基層”社會管理格局。
4.堅持黨的領導、政府負責。各級黨委、政府要自覺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擺在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堅持“一把手”負總責、親自抓,要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列入“十二五”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力爭在“十二五”期間解決一批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
5.強化責任落實,夯實群眾工作根基。政法機關及綜治、維穩部門要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政府機關職能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推動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深入開展。要按照用群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的要求,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進一步完善縣、鄉綜治維穩中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組織機構建設,積極推廣洞口縣群眾工作經驗,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群眾工作網絡,使其成為受理群眾訴求、解決群眾困難、化解社會矛盾、做好群眾工作的綜合平臺。
6.強化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各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要廣泛動員各部門及工會、共青團、婦聯、基層自治組織、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社會工作者等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形成社會管理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要創新社會激勵機制,大力表彰“民間英雄”、“百姓模范”,弘揚社會正氣,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要推廣新邵縣“五星級平安家庭”評選表彰活動的經驗,大力開展“民間勞模”、“勤勞致富模范”、“五好家庭”、“誠信公民”、“見義勇為英雄”等評選表彰活動,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的積極性。
7.做實基層、做大服務。切實加強村(社區)管理服務平臺建設,使之成為參與社會管理、服務群眾、聯系群眾,有責、有權、有能,功能完善的一線工作平臺。一要加強組織建設。按照“四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處議事、有章理事、黨建格局區域化)的標準,加強村(社區)黨組織、村(社區)自治組織和村級“兩會一隊”群防群治組織建設,把村(社區)建設成為黨和政府進行社會管理的支撐點和落腳點。整合各部門村(社區)工作平臺(站、所、網點),規劃并建好集勞動保障、社會保障、保安保潔、訴求表達、利益協調、矛盾調處和公共安全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村(社區)綜合管理和服務中心。二要大膽授權。村(社區)能辦好的事,政府及各職能部門要大膽授權,委托村(社區)辦理。三要保障工作經費。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要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原則,加大財力投入,確保村(社區)必要的工作保障。在財政投入上,要加大村(社區)辦公服務用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將村(社區)工作經費、工作人員工資納入財政預算;在經費籌措上,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轄區內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資助以及支持村(社區)興辦保安、保潔、家政、房屋租賃中介等服務實體或經濟實體,多方籌措村(社區)工作經費。
(三)創新社會管理體系
8.完善決策管理體系。依托黨委政策研究部門和政府法制、經濟研究等有關部門,建立決策管理機構和咨詢機構。建立公眾認同指數、社會效益指數、經濟效益指數、社會風險指數等決策指數體系,要設立專家庫,成立由專家學者組成的決策顧問團;探索建立重大事項社會風險評估、咨詢機構或中介機構。堅持依法依程序決策,對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國計民生的重大事項,必須嚴格依法依程序決策。重大決策必須通過社會調查、民意測評或聽證、風險評估、專家論證和可行性論證。建立決策指標體系(重點是公眾認同指數、社會效益指數、經濟效益指數、社會風險指數等指標),真正做到民主決策,科學決策,最大限度地化解因個人意志、官僚作風導致的決策風險。
9.強化法治化的制度保障體系。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廣泛吸納民意,圍繞加強社會管理和服務,立法建制,形成完善的法規規章體系,推進法治新寧建設;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全社會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嚴格依法辦事;大力推進依法行政,嚴格執行《行政許可法》,加快電子政務建設,依法規范和監督政府行為,實現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堅持公正司法,大力推進司法工作機制改革,優化司法資源配置,優化司法環境,加強執法管理和監督,規范自由裁量權,提高執法質量,加快司法機關信息化建設,用信息技術提高司法機關工作效率,并對司法行為實行全程、實時、動態監督和管理。
10.構建人本化的民生保障體系。把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社會管理源頭治理的重要基礎,下大力氣解決教育、住房、就業、安全生產、收入分配、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救助等突出的民生問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重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五大保險”為主要內容,積極探索社會保險管理服務社會化路子;以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大病醫療救助、教育扶貧助學、公租廉租住房等“五大社會救助”為主要內容,完善社會救助體系;以優撫、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等“五大社會福利”為主要內容,提升社會福利水平。切實加大公共安全保障力度,健全安全生產領導決策機制、目標管理及考核工作機制,嚴格安全生產行政許可制度、領導責任制和問責制;強化生產安全、交通安全、治安、消防等日常管理和安全隱患排查整改;健全食品藥品監管機制,從嚴整治食品藥品生產經營秩序,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構建覆蓋生產、銷售和消費各個環節的監管體系;切實加強學校、幼兒園、醫院、車站、碼頭、商店、貨貿市場、廣場等人員聚集的公共場所安全管理。
11.發展社會化服務體系。切實加強教育、文化、醫藥衛生等公共服務事業的發展,積極發展中介服務,大力倡導志愿服務,全面提升窗口服務,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幸福指數。注重發展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積極引導和支持民間文化、街頭文化和休閑文化健康發展。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通過就業培訓、就業援助、開辟就業崗位、建立就業機制等促進大學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和新增就業人員就業。通過購買服務、增加公益崗位等措施解決好40.50人員以及退伍軍人再就業。通過增加就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促進社會穩定。
12.強化網絡信息媒體管理體系。按照依法管理、正面引導、積極運用的原則,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教育、技術等手段,實施對網絡信息媒體的管理。強化運營商、服務商、域名信息發布的責任,對網上網下進行綜合防控;構建各管理部門和有關單位各負其責、密切配合的管理格局,確保網絡信息媒體健康發展。著力構建網上輿情導控、應急處置和協調工作機制,正確引導網絡輿論,使輿論和不穩定苗頭得到及時疏導和解決。整合有關部門力量,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綜合素質高、覆蓋各行各業的網評員隊伍和輿論引導隊伍,主動占領網絡輿論的制高點。公安網監部門要建立“網上警務室”,配備專職“網上警察”,加強網上輿情監測,嚴厲打擊利用網絡實施詐騙、盜竊和黃賭毒等犯罪活動。
13.構建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按照“網格化布防,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在城區推廣邵東“網格化治安防控”模式,構建三級網格體系,即以街道為一級網格,社區為二級網格,社區內單位、小區、樓棟、院落等為基礎網格。以網格為基本單元和組織結點,把管理、服務、自治責任、任務落實到每一個網格中,把人防、物防、技防等“三防”措施落實到每一個網格中,建立以技防為主體的“天網”、以人防為主體的“人網”、以物防為主體的“地網”。
(1)建好“天網”。加大投入,逐步實現對城鄉主要道路、廣場、車站、碼頭、出城口、治安卡口和醫院、學校、商店等重點場所、單位、部位和廢舊物品回收、寄買寄賣、二手車市場、賓館等特種行業的電子監控全覆蓋。推進縣、鄉鎮兩級電子監控平臺聯網。整合政府和其他組織電子監控資源,構建縱向貫通、橫向集成、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的電子防控網絡。
(2)密布“人網”。公安機關要將警力最大限度地置于基層,擺在街頭路面。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壯大專職治安巡邏隊,壯大協警隊伍,以彌補警力不足,提高路面的“見警率”和增強防范、打擊犯罪的能力。遵循社會化、市場化、職業化、規范化的原則,不斷壯大群防隊伍,加強村、社區治安巡邏隊建設,充分發揮小區物業、保安、企事業單位內保力量的作用。積極探索發展壯大平安志愿者隊伍的新路子,在長途客運車司機、出租車司機、公交車司機、環衛工人、郵遞員、送水工、酒店服務員、水電維修人員等行業從業人員中物建治安信息員和平安志愿者。在城鎮推行“樓棟長”制,在農村推行“中心戶長”制。
(3)扎牢“地網”。切實加強城市社區警務室和農村警務室巡防陣地、巡防站點建設,大力實施社區警務戰略,配足配強社區民警和協警,建立健全社區警務考評、考核獎懲機制,充分發揮其在社區治安、化解矛盾糾紛等社會管理中的作用。落實邵市發〔2008〕20號文件精神,對優秀社區民警要優先提拔使用、優先解決職級待遇機制。各內部治安保衛單位要按照《內保條例》落實安保措施,切實加強物防建設,落實治安防控責任,及時整改治安隱患。創新和加強小區物業、保安公司管理,充分發揮保安、社區物業在治安防控中的積極作用。
14.健全矛盾糾紛化解體系。推廣新邵縣“領導聯點、干部聯戶、送平安、送服務、送溫暖”和洞口縣“群眾工作站”經驗,動員各級各部門機關干部進村入戶,開展大走訪、大排查、大調處、大整治、大宣傳、大教育活動,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積極排查和化解社會矛盾,努力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
(1)廣泛深入抓排查。按照專門隊伍和發動群眾相結合的方針,建立健全矛盾糾紛信息搜集工作隊伍。堅持經常性排查、階段性排查和專項(專題)排查有機結合,全方位、多層面、滾動式地深入開展調查摸排工作。鄉鎮每半月、縣每月要組織一次排查,重要時段隨時排查;有關部門也要建立矛盾糾紛排查工作機制,切實做好本部門本系統矛盾糾紛排查工作。加大對重點領域、行業、群體和人員中隱患苗頭的排查力度,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預警報告。公安機關要健全“大情報信息平臺”,及時掌握社會各方面、各領域的動態。
(2)多方聯動抓調解。堅持黨委領導、齊抓共管的原則,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仲裁調解、群眾團體調解、行業協會調解、中介組織調解等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聯調聯動的“大調解”工作機制,統籌化解矛盾糾紛。健全和完善黨委、政府領導,以人民調解為基礎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互銜接的“三調聯動”工作機制,形成依靠基層黨政組織、行業管理組織、群眾自治組織共同化解矛盾的工作格局。夯實人民調解基礎,突出鄉鎮、村(社區)、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人民調解組織和征地折遷、醫療糾紛、勞動爭議、交通事故等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建設,確保在第一時間、第一地點低成本、高效率地化解矛盾糾紛。
15.創新特殊群體服務體系。加強社區矯正工作和刑解釋放人員安置幫教工作,加大對閑散青少年的教育幫助力度,強化精神疾患人員、吸毒人員的管控工作。最大限度地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維護社會穩定。
(1)加強社區矯正工作。以“扶心”為主,其他“四扶”(扶困、扶技、扶業、扶學)為輔,堅持日常管理與重點監督相結合,實施分級管控、跟蹤監管;堅持行為矯正與心理矯正相結合,實施幫扶矯正。按照日常考核與適時獎懲相結合的要求,探索和創新社區矯正工作的具體內容、方式方法、工作流程、工作制度和工作措施。積極組建司法所人員、社區民警、專兼職檢察聯絡員、社區矯正工作者等共同組成的社區矯正隊伍建設,充分利用社會信息資源和人才資源,主動協調社會各個
方面共同做好社區矯正工作。
(2)加強刑釋解教人員的安置幫教。建立刑釋解教人員的信息庫,落實對有重新違法犯罪傾向和無家可歸、無業可就、無親可投以及姓名、身份、住址不明的刑釋解教人員的“必接必送”制度;強化就業指導,引導歸正人員轉變就業觀念,自謀職業,自主創業,通過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工作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實現就業。加強過渡性安置實體或基地建設,重點解決就業困難的“三無”歸正人員的過渡性安置,協調各種就業服務組織為歸正人員就業提供指導和服務。
(3)加強重點青少年群體的幫教服務。建立健全以各級綜治部門牽頭,宣傳、共青團、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行政等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重點青少年群體的幫教服務管理機制,積極探索對社會閑散青少年、流浪乞討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員未成年子女、農村留守兒童的服務管理以及有嚴重不良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的青少年的幫教管理措施。
(4)加強高危人群監管。認真組織開展肇事肇禍精神病患人員、違法犯罪艾滋病人員、涉毒人員等高危人群的摸排行動,摸清高危人群底數,分類建立高危人群檔案和治療信息庫。落實監護責任,加強對高危人群的收治管控力度,探索有效收治管控措施,防止漏管失控。建立健全吸毒人員人性化戒毒康復機制、肇事肇禍精神病患人員的社會送治與監管機制,建立重癥吸販毒人員、肇事肇禍精神病患人員集中收治管控場所。
16.創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認真貫徹落實《湖南省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規定》,積極推行“以證管人、以房管人、以業管人”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新模式,有效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綜治協調、部門配合、依托社區、齊抓共管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格局。建立與人口居住證制度相配套的住房登記、子女入學、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計劃生育服務管理機制,實行流動人口“一證通”管理制度。健全房產、出租房屋登記制度和房屋租賃中介機構管理辦法,以社區為單位建立出租房屋管理檔案,對未按要求登記的“黑出租屋”要從嚴查處;建立用工單位流動人口管理制度,對拒不履行管理責任的單位要從嚴查處。加強鄉鎮流動人口出租房屋服務管理中心和社區流動人口出租房屋服務管理站建設,根據需要配備流動人口和出租房屋協管員。實行統一信息采集、統一組織管理、統一提供服務,信息資源對公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計生、工商、稅務、房產等部門共享的機制,準確登記流動人口的各類信息、出租房屋信息、就業就學信息,廣泛動員社區、小區、物業、樓棟長等社會力量配合協助信息采集工作。
(四)健全社會管理機制
17.健全社會訴求表達機制。堅持用群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進一步健全信訪維穩工作責任制,切實落實領導干部聯系群眾制度、下訪接待制度、聯點指導制度和調查研究制度;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建立方式多樣、規范有序、暢通高效的訴求表達渠道。強化信訪接待窗口建設,規范領導接待信訪制度。充分發揮各級人大、政協以及工青婦組織、基層自治組織、行業協會等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在利益表達方面的作用。完善政務公開制度,民主決策制度,提高公眾參與程度,教育和引導訴求方依法有序理性表達訴求。健全民情懇談會、民意聽證會、民主評議會、民事調解會等基層民主制度,努力使社會各個群體反映有渠道,及時回應群眾的利益訴求。
18.暢通群眾交流溝通機制。暢通黨委政府同人民群眾的溝通渠道,搭建領導與群眾的對話平臺,采取媒體對話、網民交流、設立信箱、公開電話、實行聽證等多種形式,化解矛盾,疏導情緒,廣納民意,推動工作,增進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擁護和支持。深入開展領導聯點、干部聯戶和大走訪、大排查、大調處、大宣傳活動,建立黨員干部聯系困難群眾、聯系身邊群眾、聯系普通群眾的長效機制,讓廣大黨員干部更好地為群眾代言、為群眾排憂、為群眾服務。
19.建立情緒疏導機制。圍繞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組織開展調查研究,深入了解實情,聽取群眾意見,解決具體問題,以扎實的工作作風建立和諧的黨群、干群關系。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輿論引導工作,注重個體差異、人文關懷和心理健康,讓群眾感到被重視、被尊重、被理解。建立個人心理干預機制,規范、發展專業心理咨詢服務機構,對因工作生活等受到挫折而失去信心的人進行疏導、救助,預防和減少個人極端事件的發生,防范和降低社會風險。
20.完善利益協調機制。高度重視和維護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堅決糾正各種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加強法律、制度建設,保證分配領域的正常秩序。建立企業職工工資集體協商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社會利益調節中的作用,調整利益分配格局,減少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不公平感。善于運用教育、對話、協商、談判等方式解決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綜合運用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等多種利益協調手段,最大限度地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的統一。
21.強化應急管理機制。建立健全各級各類應急管理機構,推動政府應急中心與公安指揮中心結合,努力形成城市應急中心、實戰調度中心、情報信息中心和治安防控中心“四位一體”、“扁平化”操作的應急聯動指揮系統。加強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建設,構建應急物資儲備供應體系,健全應急預案,重點加強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環境污染事故、安全生產事故、重大自然災害、暴力恐怖案件的應急處置。健全完善公共突發事件監測預警、信息共享、風險評估、應急救援、社會動員和輿論引導機制。依法落實公共突發事件隱患排查監控責任,實現對各類風險隱患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加強應急知識和相關法規的全民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危機管理和抗風險能力。
22.創新績效考核評估機制。建立量化考評指標體系,對社會管理和服務工作實行政治效果、經濟效果、社會效果綜合評估。建立民調機制,將群眾滿意率、安全感、幸福指數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建立健全目標管理責任制、評估指標體系和考核獎懲辦法,將考核結果作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對在社會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市區、獲得省級平安縣市區稱號或連續五年被評為全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市區的政法委書記或分管副書記、綜治辦主任,要優先提拔使用;連續五年被評為全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的綜治維穩工作第一或第二責任人,要優先提拔使用。
四、措施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要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平安新寧建設中亟待破解的難題。各級領導要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增強社會凝聚力、向心力和創新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高度,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作為黨政“一把手”工程來抓,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采取有力措施,確保工作順利推進。為加強組織領導,縣里成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由副廳級干部、縣委書記陳優秀任組長,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李小堅為第一副組長,縣委副書記唐克儉,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伍華珍,縣政協主席羊立華,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孫洪波,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長蔡燦輝,縣委常委、縣委政法委書記蔣新雄,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長匡麗群任副組長,縣直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蔣新雄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從相關部門抽調人員集中辦公,辦公室設縣委政法委,負責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組織實施、督查督辦、檢查考核、總結表彰等工作。各鄉鎮、縣直各部門各單位要按照《意見》要求,成立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小組,負責本鄉鎮、本部門、本單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并制定具體實施辦法。
(二)加強輿論宣傳,強化工作措施。一是要廣泛宣傳,深入發動。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廣泛宣傳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意義、舉措、要求和成效,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引導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形成社會管理人人有責、全民參與的生動局面。二是要實行綜合性試點、項目化管理。縣里擬確定金石鎮、回龍寺鎮為縣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單位,其它各鄉鎮也根據本地實際,確定有本地工作特色的試點項目和1-2個村為綜合試點單位。各部門各單位要結合實際,確定創新項目和課題,用項目規劃來促使社會管理創新中的難點、熱點問題的解決。對形成的社會管理創新項目,各相關部門要強化項目保障,集中精力、財力,重點推進,確保抓出成效。通過項目推動,形成社會管理創新的規模效應,實現社會管理創新的系統化、整體化。三是要突出重點。在大力培育與推動中,各鄉鎮各部門各單位要突出重點,用工作重點來推動、帶動全局性工作。要抓住自有特色,搞好對現有經驗與特色工作的繼承與創新,確保亮點工作更亮、特色工作更特。在推進工作中要注意發現典型,宣傳典型,用典型的吸引力和輻射力引導社會管理的改革創新,創造特色、打造品牌,帶動提升全縣社會管理整體水平。四是要聯點促動。實行縣、鄉鎮領導聯點共建制度,對社會管理創新的每個項目明確一名領導牽頭負責。聯點領導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督促指導工作,及時調度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促進社會管理創新各個項目順利推進。
(三)加強組織協調,凝聚工作合力。各級黨委要統攬全局、協調各方,切實擔負起領導責任,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各級政府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切實擔負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各職能部門要增強全局觀念、大局意識,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分工協作,齊抓共管,發揮主體作用。承擔綜合試點任務的單位和部門要按照目標任務,細化項目推進“時間表”和“路徑圖”,積極主動抓好工作落實,相關部門要積極主動配合責任單位和牽頭部門開展工作。領導小組要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協調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各級綜治委作為黨委、政府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參謀助手,要充分利用綜治體制機制優勢,加強組織協調,有效組織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形成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強大合力。
(四)加強監督指導,加大考核力度。縣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抓好全縣創新試點工作的監督檢查,深入基層檢查指導,及時掌握工作進展,激勵先進、鞭策后進,對影響工作推進和效果的責任單位及責任人實行責任追究。要結合督查督辦,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發現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推動工作扎實有序地展開。要加大考核力度,將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各項目標任務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績效考核,其結果作為檢驗領導能力的重要標尺、衡量政績的重要指標、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將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考核項目。強化社會監督,定期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新聞媒體和群眾代表對涉及群眾利益的管理創新工作進行評議,推動管理創新工作深入開展。
主題詞:管理體制 社會 創新△ 通知
中共新寧縣委辦公室 2011年8月23日印發
(共印160份)
來源:中國崀山網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