囗 劉配書
湖南省新寧縣,公元前124年立夫夷侯國,地處湘桂邊界,過去交通閉塞,形成了語言孤島,新寧土話中保留了許多古音古義,值得關注和研究。
斜,普通話讀xié,在吟誦古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時,有些人總感覺不押韻。但是,用新寧土話來吟誦,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因為新寧話里的斜,e要讀作為ɑ。類似的變讀還有不少,如爺、蛇、畬、射等等。《木蘭辭》里的“爺娘怪我在”,爺變讀為yǎ,新寧人至今稱父母為爺娘。所以,新寧人學習古文古詩有一定的方便之處。
朅,音qiè,《現代漢語規范詞典》(以下簡稱《現規》)不收,《現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現漢》)說它是書面語,去、離去的意思。可是,現在的新寧,老百姓天天都在說,如:哪朅(去哪里);哪藩國朅了(跑到很遠很遠說不出名稱的地方去了);北京我還冇朅過(北京我還沒去過);上朅(上去);下朅(下去);進朅(進去);出朅(出去);回朅(回去);哪里也嘸朅(哪兒也不去);人情是把鎅(ɡè),有來就有朅(人情是把鋸,有來就有去)。去年,則說朅(變讀為qiàn)年。可見,它是地地道道的口頭語。
紿,音dài,《現漢》認定它是書面語,欺哄的意思。《現規》說它是文言詞,釋義為欺騙。它也活生生地存在于新寧百姓的口語中。如:你莫紿起我(你不要欺騙我);你悟到紿起你啊,冇是咯咧!(你以為是騙你的吧,不是的呢!)賴紿(輕聲,耍賴;抵賴;不認賬);賴紿鬼(輕聲,愛耍賴的人)。
佮,音ɡé,《現漢》《現規》均未收,《漢語大字典》(以下簡稱《漢大》)解釋為相合、聚合、通力合作。這個字新寧人也常用于口語中,變讀為ɡuó,意思是①相處,如:佮得來(合得來);佮嘸來(合不來);她和屋里娘佮得好死(她和婆婆相處得非常融洽);阿廝怕是不好佮哦(那家伙恐怕不好相處哦)。②合作,如:佮伙做生意(合伙做生意)。
槁,音ɡǎo,新寧讀濁音,《現漢》《現規》解釋為干枯、干癟,而在新寧,則是打蔫的意思,如:白菜葉子槁呱咧(白菜葉子打蔫了);蘿卜放呱幾日,槁liá咧(蘿卜放了幾天,蔫得不像樣);前日者栽咯海椒秧,冇澆透水,槁嘎了(前天移栽的辣椒苗,沒有澆透水,打蔫了);槁蘿卜辣死人(蔫蘿卜特別辣);槁奶(變讀為liè)婆(哺乳后變得不豐滿的乳房)。打蔫與干枯,失水的程度相差甚遠,打蔫的秧苗,澆澆水,還能救過來,是可逆的;干枯的秧苗就救不活了,不可逆。用新寧土話的槁去解釋《拔苗助長》中的“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就準確得多。
熋,音nài,《現漢》《現規》未收,《漢大》解釋為熱。《集韻·咍韻》:“熋,熱也。”《類篇·火部》:“熋,熱也。”《正字通·火部》:“熋同熊。俗書分兩音兩義,誤。舊注囊來切,(音)乃,平聲,熱也。尤誤。”熋是新寧人口語中的常用字。本義為熱,如:熋水(熱水);溫熋水(溫水);滾熋(滾熱);溫熋(溫熱);熋焃焃(huōhuō,熱乎乎)。引申義為加熱、燙,如:熋酒(溫酒);用熋水熋下腳(用熱水燙燙腳);熋偷蛋黃(用燃著的香燙母雞屁股上的翹翹。農人以為,母雞不下蛋或下蛋后就啄破,是有偷蛋黃,燙一下翹翹就能使它好好下蛋)。
畬,音shē,《現規》說它是文言詞,釋義為“用刀耕火種的方法種田”。《現漢》標為書面語,釋義大同小異。在新寧土話中卻是口語詞(變讀為sā),老百姓常常掛在嘴上。畬,就是旱田(區別于水田),也說土畬或畬土。種豆的地塊,叫豆畬。種麻的地塊,叫麻畬。種蕎麥的地塊,叫蕎麥畬。種蔬菜的地塊,叫小菜土,或直接叫畬。如:到畬里扯幾根萫料(到菜園里拔幾棵青蒜);你媽媽在畬里摘(變讀為zá)海椒(你媽媽在菜園里摘辣椒)。砍柴用的刀,叫作畬刀。上下兩塊旱地的界坎,叫作畬墈。唐杜甫詩云:“煮井為鹽速,燒畬度地偏。”我小時候見過燒畬的場面,農人也叫燒橯畬,就是砍倒荒坡上的灌木雜草,待曬干后放火焚燒,日后在燒過的土地上直接播種植粟、苞谷等農作物,不用施肥,不用打農藥,純天然,無污染哦。
鋊,音yù,《現漢》《現規》不收,《漢大》有一義為“器物用久漸漸磨光”。《說文解字》:“凡物久用而勞敝曰鋊,今人謂物消磨曰鋊。”明·楊慎《丹鉛總錄·珍寶·磨鋊》:“《五音譜》:磨礱漸銷曰鋊,今俗謂磨光曰磨鋊,是也。”在新寧它也是一個常用字,變讀為ɡuō。如:鋤鋤用呱還冇得一年,就鋊呱咧(鋤頭用了還不到一年就磨損了);爾只廝經事得很,嘸得鋊咯(那個東西很結實,不會磨壞的)。鋊老老,意為磨損得不像樣子。鋊完鋊盡,意為器物磨損得很厲害。
來源:紅網新寧站
作者:劉配書
編輯:redcloud
本文為新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