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春來早,節催游子歸,故鄉萬般美,最憶是年味。正月初六,剛從湘西南邊陲的新寧縣城老家陪80歲的母親過年后返回婁底,七歲的外孫女王怡婷見到我就問:“外公,什么是年味?”,看著小寶貝那雙迷惑的大眼睛,我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答為好?講得太深,她小小的年紀,無法體會;講得太膚淺,又怕離題太遠。只能敷衍一句:“年味,就是年俗的味道,等你長大后就知道了”。
外孫女不經意間的一句提問,在我的內心掀起萬簇波瀾,千滋百味,令我徹夜難眠。夜闌人靜,推窗憑欄,遠處燈火闌珊,我的思緒飛揚,感慨萬千。十七歲那年高考后離開家鄉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但我的心從未走遠。那國之瑰寶崀山,那柔情勝過富春江的夫夷水,那充滿人間煙火氣的老街古巷,無一不令我流連。那柔軟內心的親情、友情、同學情,只有回到家鄉方能體會到特有的溫暖。也許在老家生活的人眼里年味也尋常,但在我等長年在外漂泊的人心中,故鄉的年味令人魂牽夢縈觸動心弦。每當小年過后,我就如倦鳥歸巢般歸心似箭,千山萬水鎖不住我長長的思念,盤算著如何早日回到親朋好友身邊,盼著一年到頭最彌足珍貴的一次體驗,感受故鄉年俗里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情緣。品味裹著鄉愁的美食,親歷最溫馨的畫面,讓故鄉的年味滋潤心間。
故鄉的年味有痕,潛在千門萬戶中,內化于傳承至今的習俗里,外表于節日的儀式感上,承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故鄉的年味,臘八過后就彌漫開來,各家各戶忙著準備年貨,熏臘肉,灌香腸,做血粑,買糯米,殺年豬等等。民諺云:二十四、敬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殺閹雞,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釀甜酒,三十日、等著吃。從臘月二十四小年開始,便開啟過年的模式,這一天,要祭灶神,燒香化紙送灶王爺上天庭訴職,祈盼來年衣食有余。這一天還要掃塵,把家里的衛生打掃得干干凈凈。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等。還要焚香,祭祖,放鞭炮,求神靈祖先保佑全家萬事如意。中午或晚上全家團圓,吃年飯,母親精心制作的每道菜都飄香著兒時的味道,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其樂融融,倍感幸福。除夕夜,老母親擺上一桌茶點瓜果,全家人圍坐守歲,一邊看春晚,一邊家長里短聊天,母親年復一年的嘮叨,有著最熟悉、最親切的味道。新舊年交替的子夜,迎新年的鞭炮、焰火如電閃雷鳴,響徹云霄。如今家鄉的縣城禁炮了,但周邊農村習俗依舊,住在縣城里,仍能感受十里煙花不夜城的氣氛。春節早上,過去開門也要放鞭炮,叫“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現在城里禁炮了,但在農村還得放。鞭炮放后,全家人穿上新衣服,聚在一起,吃新年的第一餐飯,雞鴨魚肉都有,還要上一道青菜,相當豐盛。吃完飯開始拜年,拜年還有講究,首先在自己家里給長輩拜年,要給長輩發紅包,長輩再給晚輩發“壓歲錢”,等家里拜年的儀式結束后,再去街坊鄰居家拜年。正月里親戚間拜年還有一套習俗: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叔、伯、姑、舅和姨娘,拜年要說些恭賀新禧,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給長輩拜年不能空著手去,進門前要放鞭炮,還需帶些錢或物,表示心意。初五,迎財神,開市。正月十二搭燈柵。十三耍獅舞龍。十五迎花燈,猜謎語,鬧元宵。
故鄉的年味有色,絢麗多彩。新春時節,故鄉山間的桃花新開了,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水畔的杏花綻放了,胭脂點點,枝繁花艷;夫夷水江岸的楊柳綠了,春煙裊裊,嫩絲翩翩。千山花草碧,萬樹春花開,就連晨曦暮霞都爭著為節日增光添彩。站在白公渡大橋上,望夷江春水窅然去,頓有何人不起故園情之感。自然界的春天如此美麗,人世間的春節更是五彩繽紛。街道、商店、辦公樓、私家宅院的門口,掛起了圓圓的大紅燈籠,入夜,一盞盞燈籠點亮,紅光四射,艷麗奪目,街道兩邊的樹木上點綴著一串串的彩燈,流光溢彩,喜氣洋洋。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氛圍。各家各戶的門上、門楣上、墻壁上都貼上了大大小小,不同風格的紅色“福”字。窗戶上貼著剪紙窗花,取材常見為花鳥魚蟲及十二生肖,手法夸張,將吉事祥物表現得淋漓盡致,烘托出節日的紅火富麗。正月里舞獅舞龍助興,舞獅歡騰跳躍,輾轉騰挪,優美的招式,滑稽的動作,喜慶風趣;舞龍是集武術、鼓樂、戲曲與龍藝于一身的觀賞競賽運動,其龍形裝潢華麗,動作如行云流水,金龍追逐寶珠,時而上入云端,時而乘風破浪,千變萬化,其中“火龍”更適合夜間表演,場面十分壯觀。燈會更是五光十色,五花八門,令人目不暇接。驟然綻放的焰火,璀璨了整個天穹,夜空宛如姹紫嫣紅的“空中花園”,色彩斑斕,花瓣如雨,又如玉樹瓊花,更讓人驚艷!
故鄉的年味有聲,聲聲入耳。年味滲透在剪窗花的“沙沙”聲里,柔和于春蠶食桑葉的書寫春聯中;沉慶于打糍粑的“咚咚”聲里,嬉戲于孩子們的打鬧中;虔誠在敬神祭祖的唸禱聲里,高呼于賣年貨的吆喝聲中;回蕩在鍋碗瓢盆的交響曲里,飄香于炸油豆腐“磁磁”作響的人間煙火氣中;婉轉在春晚的歌聲里,繞梁于悅耳的旋律中;裹在長輩們的叮嚀、嘮叨里,洋溢于家人團聚的開懷大笑中;響徹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里,突發于“嗖嗖”一飛沖天的焰火驟然綻放中;匯集在拜年的祝福里,沉浸于親朋好友把酒言歡的豪言壯語中;陶醉在耍獅舞龍的鑼鼓聲里,歡呼于猜謎語的掌聲中;展現在背誦賀春的唐詩宋詞的畫意里,品味于每幅春聯吉意的朗讀聲中。故鄉的年味如窸窸窣窣的東風妝出萬重花,吹來節日的得意,似淅淅瀝瀝的春雨滋潤著萬物,撫慰出滿臉的歡喜。 故鄉的年味有口福,滋潤味蕾。春節是舌尖上的盛宴,舌尖上的故鄉,盛裝著故鄉特有的人間煙火氣,在外漂泊四十年,吃遍了各地的美食,但與故鄉比,其他地方的美食只能算湊合。故鄉的春節,除了雞鴨魚肉過年必備食材之外,臘肉、冬筍、豬血丸子、香腸、烤小腸、熱糍粑、蕨粑粉、甜酒粑、年糕粑、打糖成了橫街的主角。故鄉的臘肉是農家用自養的熟食土豬肉腌制后,經不間斷的柴火熏成的,色澤鮮艷,透明發亮,吃起來味道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牙,色、香、味、形俱佳,春節期間故鄉的大街小巷都氤氳著一股臘肉特有的香味,這股香味裹滿鄉愁,每當我聞到它,便有回到家鄉的感覺。故鄉的血粑(豬血丸子)吃起來酥松有度,脆香綿長。最叫人嘴饞的是烤小腸,風吹的比煙熏的更好吃,油而不膩,脆中帶綿,香爽可口,唇齒留香,每當我把吃烤小腸的照片曬到朋友圈,總會勾起在外生活的新寧人的鄉愁,引來一片羨慕嫉妒恨。
故鄉的年味有韻,繾綣雋永。絕妙匠心的年畫,剪紙等古老的民間藝術蘊藏著獨特的“刀味紙韻”。手寫春聯翰墨飄香,紅紙上的漢字凝滑如脂,若行若飛,行美旨遠,經排列組合后的詞句寓有無限的詩意,從中能感到無窮的魅力。樸實的祭祀文化傳古通今,帶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的特色。燈會中的字謎,構思巧妙,形象生動,博大精深,雋永綿長。每年春節回故鄉,我都會去三角坪附近的街道上觀賞手書春聯;徘徊在古城的老街古巷去重拾兒時的記憶,回味兒時的樂趣;從僅存半邊殘壁的西門古城墻感悟歷史的厚重和變遷;去放生閣、大興閣、文昌閣、凝秀閣“四閣”看看,探尋故鄉的文脈。如今的放生閣整修一新,對面的“金城書院”也日益紅火,縣里的文人墨客常會于此,只是春節放假,大門緊閉,有點遺憾,不過古色古香的牌樓至書院大門前的宣傳海報長廊上“千年書院,弦歌不輟;道南一脈,源遠流長”的介紹,讓我領略到故鄉文化“勻來岳麓三分秀,占得濂溪一脈清”的淵源,有著唐詩宋詞的風情,漫步其間,書香盈袖,也算不虛此行。春節在故鄉,無論是“燈前兒女話團欒”的歡聚,“彩筆題桐葉,佳句問平安”的祝福,把酒言歡如初見的故友重逢,還是閑庭信步神仙般的逛街,“春色撩人,愛花風如扇,柳煙成陣”的賞春,“茶煙輕結翠,花雨細流香”的品茗,唯美的場景和畫面都纏綿繾綣,耐人尋味。
故鄉的年味,既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也有琴棋書畫詩酒花的書香墨韻味,最怡雅士情。故鄉的年味,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圍繞團圓、祭祝、祈福的主題亙古不變。故鄉的年味,伴隨時代的變遷與進步,不斷煥發出盎然的新意,缺吃少穿的年代已一去不復返,盼著過年有吃有穿的誘惑已退去,但隨著人員的大幅度流動,盼望過年回家團圓的欲望更加強烈,年味因此而愈加濃郁。故鄉的年味是內心深處難以割舍,永不老去的鄉愁,無論習俗和傳統怎樣變遷,故鄉的年味依然是最讓人眷戀的味道。
人間至味故鄉年,故鄉的年味如酒,解鄉愁,君知否?歲歲年味醉如舊;故鄉的年味濃于酒,著人瘦,君知否?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故鄉的年味烈于酒,難忘憂,君知否?它的一端是你詩與遠方的執著與追求,另一端是父老鄉親無限的牽掛和漫長的守候。
來源:紅網新寧站
作者:劉小廳
編輯:redcloud
本文為新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