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新寧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之四】“農”墨重彩繪就振興畫卷

            來源:新寧新聞網 作者:朱竹君 編輯:張宇昕 2024-08-01 11:22:02
            —分享—

            從呼北高速新寧互通駛出,見沃野平疇,阡陌縱橫,民居錯落有致,一幅生機勃勃的新時代“和美鄉村圖”鋪展開來,巨變正在夫夷江畔、崀山腳下悄然發生。

            因地制宜,以“特”破局

            縣域經濟的本質是特色經濟。一顆臍橙成就一條產業鏈,一串串金銀花連成一條致富路。

            今年60歲的陳錫祥,從事臍橙產業40余年。他在新寧縣創辦的臍橙產銷高新技術企業崀山果業,被評為湖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靠著臍橙產業和崀山優質旅游資源,我們探索出了‘農業+基地+旅游+互聯網’的模式,有信心讓“崀山臍橙”成為享譽全國的特色水果品牌。”陳錫祥說。

            崀山果業成立已有20周年,有著標準化種植基地、保鮮儲藏、采后處理、冷鏈和貿易等多個經濟實體和豐富的臍橙種植技術,該公司注重產品品質,采用科學管理,嚴格控制生產環節,確保每一顆臍橙都新鮮可口。2023年,崀山果業的臍橙順利打入東南亞市場,年出口3000噸以上。

            日前,正值高寒山區金銀花采摘的季節,在新寧縣黃金瑤族鄉圳水村金銀花種植基地,一串串金銀花迎風搖曳,淡淡的花香彌漫在空氣中,沁人心脾。村民們身著瑤族服飾,來回地穿梭在金銀花海中采摘新鮮花束,然后送往村里的烘干機房,最后再將干花分級挑選售出。

            據金銀花基地負責人鄢忠輝介紹,目前金銀花干花價格每公斤45元,一畝地有8000多元的純收益。

            鄢忠輝種植金銀花已有多年,通過規模種植金銀花,他不僅在老家建了新房,在縣城還購置了商品房。談起種植金銀花給生活帶來的變化,鄢忠輝笑得合不攏嘴。在圳水村,像他一樣的村民還有很多。通過規模種植,目前全鄉種有金銀花等中藥材3600余畝,年產值約4200萬元。

            “只要產業路子對頭,群眾致富就不發愁,關鍵要找到致富的‘金鑰匙’。”黃金瑤族鄉黨委負責人許斌介紹道。

            科技先行,以“智”制勝。

            2024年,新寧縣安山鄉車頭村煙稻輪作生產示范片安裝了微型環境監測站、高清攝像頭、蟲情智能監測器、殺蟲燈等設備,實現了對烤煙及水稻長勢的實時監控,同時可及時了解病蟲害情況,掌握防治主動權。

            智能化設備實現了田間管控數字化,機械化設備則改變了全靠手工鋤頭的生產模式。如今,履帶式翻耕起壟一體機、自走式開溝培土機、水肥一體機、打穴施肥一體機、植保無人機等機械設備幾乎貫穿了煙葉種植過程中的翻耕起壟、移栽、培土、大田追肥、病蟲害防治等重點環節。

            “我一有空就會到村里的黨群服務中心透過數字大屏查看‘家底’。現在比以前輕松多了,育苗也不用我們自己整,農機也多了起來,不僅可以減工減本,下地的次數都少了很多。”種植大戶李小紅說。

            據了解,2024年該村種植烤煙1300畝,產煙2000擔,收入比2023年增加60萬余元,晚稻預計產量達100萬余斤,收入預計比2023年增加10萬余元。

            7月30日,記者在崀山鎮窯市村花香稻田看到,2000畝成片中稻已經成熟,金燦燦的稻谷映著陽光熠熠生輝,這是該片區通過基本農田改造后的第一茬水稻,收獲在即,豐收在望。

            遠山如黛,阡陌田壟,稻香沁鼻,正是攝影出片的好地方。許多來崀山旅游的游客也到該農旅示范基地騎行、散步、拍照。一襲白裙,三五好友,夕陽晚風下,正是稻花香里說豐年的好時光。

            花香稻田的水稻種植全過程詮釋了農機現代化的運用。從育秧到水田翻耕、插秧、防病蟲的無人植保、收割等全過程科技化,不僅減輕了農民種糧勞動強度,智力農業更增產增收,預計,該片區比2023年畝產增收100多元。

            據了解,新寧縣圍繞打造現代農業為目標,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新技術、新機具,大大優化了全縣農機裝備結構。全縣在運行的拖拉機659輛、收割機441臺、插秧機105臺、無人植保飛機265臺、田地耕作機12468臺,農機化作業水平達到68.5%,有力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聚零為整,以“強”探路

            走進新寧縣巡田鄉西江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的稻米加工車間,只見工人們熟練地將一袋袋白花花的大米從機器的出料口搬出打包。在油料加工車間,亮澄澄、香噴噴的花生油、菜籽油緩緩從壓榨設備的出油口流出,自動灌裝封桶。

            在公司的直播間,本土培育的美女主播正在鏡頭前激情地介紹著公司出產的糧油產品。成品倉里,工人們正忙著將加工好的大米、菜籽油搬運至物流貨車上,發往各地客戶。

            “我們通過采取‘聚零為整’的辦法持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并形成了種、產、購、銷產業閉環,致力以新質生產力全面激活村集體經濟。”巡田鄉黨委負責人陳文軍說。

            目前,該公司具有日產大米30000斤、油料2000斤、茶油1000斤的加工能力,產品遠銷上海、深圳等地,年產值超100萬元。而該鄉西江、巡江、龍宮等七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每年可獲得投入總金額10%的收益。

            7月下旬以來,最是新寧縣一渡水鎮潘家村群眾最忙碌的時候,每天早早起床,趁著天氣涼快,挽著竹籃,背上竹筐,帶上勾鐮,前往槐米林采摘槐米。當前正是槐米成熟季,潘家村漫山遍野的金槐顆粒飽滿、掛滿枝頭,種植戶們搶抓有利天氣,對槐米進行采摘晾曬。

            潘家村地處喀斯特地貌山區,地少巖石多,水資源缺乏,農業立地條件差。該村按照“一村一品”的產業思路,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整合原來的零星種植戶,成立了新寧縣潘家村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種植槐米1500多畝,形成了集槐米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條。

            2023年潘家村槐米年產值就達300余萬元,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0余萬元。今年在合作社的科學管理下,加之氣候適合,廣大槐農預計2024年槐米收入將進一步增加。

            潘家村集體經濟槐米的成功樣板,以“強”探路,有效輻射帶動了周邊源水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截至目前,該鎮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的村達3個。

            田疇織錦繡,沃野奏歡歌。特色農業是一根“金扁擔”,一頭連著群眾的“錢袋子”,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賬本”。新寧縣將蘸好穩農、惠農、強農之墨,以汗水為紙,持續做好“土特產”文章,讓新寧“土特產”叫得響、賣得俏、種得好的同時,成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飯碗”,打造新時代下的“富春山居圖”。

            來源:新寧新聞網

            作者:朱竹君

            編輯:張宇昕

            本文鏈接:http://www.lyctnq.com/content/646842/65/14197388.html

            閱讀下一篇

            返回新寧新聞網首頁